(通讯员 周正宇/文  肖芳/摄)2025年10月25日下午,长江大学第五届海内外青年学者论坛法学院分论坛在东校区11教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次论坛以“新时代法治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”为主题,特邀陈昆、许慧、靳梦戈、贺增磊、余嫏、黄炜、李蒙迪七位来自北京大学、中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博士(后),以专题报告形式分享前沿研究成果,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学术盛宴。校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太武、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凡、党委副书记严星、部分教师代表及学生参加论坛。论坛由法学院副院长唐飞主持。

汇聚青年力量,搭建交流平台
张太武在致辞中指出,青年学者是推动法治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生力军,其研究视角新颖、创新意识突出,对法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。他表示,本次邀请的七位学者研究领域涵盖数字法治、基层治理、国际私法等关键方向,既有对传统法学议题的深入探讨,也有跨学科的前沿探索。他希望论坛能够促进思想交流,为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,同时为服务湖北地方法治建设提供实践参考。
聚焦前沿议题,分享多元成果
七位青年学者依次作主题报告,内容涵盖法学多个热点领域:
陈昆博士以“跨境数据流动与国家数据安全治理的冲突与应对”为题,结合欧盟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及我国《数据安全法》等实践案例,分析数据跨境流动中安全与效率的平衡问题,提出“分级分类管控+多边协议协调”的治理框架。
许慧博士从医学与法学交叉视角出发,围绕“健康权视域下基本药物制度的正当性探究”,结合我国基本药物目录调整与基层药品供应实践,论证该制度对保障公民健康权的重要性,并提出完善立法与激励机制的建议。
靳梦戈博士以“数智治理时代的行政合约革新”为题,探讨数字技术对行政合约全流程的影响,分析电子签章、大数据监测带来的便利与数据隐私等新挑战,提出构建“技术规范+法律规制”的双重保障体系。
贺增磊博士围绕“全球治理与国际私法:以民商事判决的自由流通为核心”,梳理国际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障碍,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司法协作实践,建议通过统一规则与区域协议促进判决跨境流通。
余嫏博士基于对湖北黄冈、荆州等地12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,探讨“过渡型乡村的纠纷治理研究”,分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规则的互动关系,提出分类治理的方案。
黄炜博士以“史料分类法内的两重层次与法史研究中的分歧碎裂问题”为题,分析传统与现代分类法在法律史研究中的差异,提出“层次化分类+跨学科验证”的解决路径。
李蒙迪博士创新运用计算社会科学方法,分享“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社会行为解释机制研究”,通过模拟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等主体行为,演示其在优化执法策略中的应用。

总结研讨成果,指引发展方向
论坛最后,唐飞作总结发言。他指出,七位学者的研究紧扣时代需求,呈现出三大核心方向:一是聚焦“治理”议题,从基层纠纷化解到基本药物保障,探索法治在民生领域的实践路径;二是关注“数智化”趋势,回应数字技术对法治体系的重塑与挑战;三是立足“全球化”视野,探讨法治与全球治理的衔接。唐飞表示,这些成果不仅为学院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后续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。

促进常态交流,助力学科建设
本次分论坛集中展示了法学多领域的前沿成果,为长江大学法学院与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了常态化交流平台。据悉,论坛成果将为学院学科建设、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,进一步推动学院在基层法治、数字法治等特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,为地方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(审核 张凡 编辑 盛文军)